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

[心情感言] 不該只有建築人去做建築


鈺雪  撰文

身處在這個開放性的時代,我們很輕而易舉的能夠去接觸許多不同的思維與環境,也在這提倡自由的氛圍中,被鼓勵去親近許多強勢文化的侵襲與影響,有時候過了頭,卻反而忘了自己的根生在何處。如此次在與半畝塘談話過程當中,不斷的提及關於台灣的文化與建築風格的塑造,到底怎麼樣的形象能夠代表我們從小生活的土地台灣。

直到現在許多高樓林立,看著琳琅滿目的各式建築,許多建商打著歐式、日式風格等建築的標誌,企圖吸引顧客,然而到底什麼樣的建築是當代的台灣風格呢?清水模還是三合院?在這樣的情況下,半畝塘還是希望在一次次的建案當中,找尋屬於台灣本土的建築,沒有為什麼,就因我們身上流的是台灣的基因。不需強求位於溫帶的歐式建築,反而慢慢去了解亞熱帶台灣的樣子。

我很喜歡關於生活閱讀的論點,講到「閱讀」兩個字,我們總是很自然而然地想到,閱讀的載體是紙張形式的文字,然而此次的分享,將生活過程當中的體會都成了閱讀的一部分。可能只是花一個下午來走訪丘陵地形,也趁機體驗採集柑橘的樂趣,但卻從中理解到這班地形氣候的氛圍,而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果實就是這般滋味,這是書本中文字無法帶給我們的真實感,就發生在此時此刻的台灣。

生長於台灣的土地,受到台灣的雨水灌溉,竟然經由此次訪談才想起我也是如此。每每生活的閱歷,就是在閱歷台灣的一點一滴,將自己用心體會的感受用在建築上,慢慢找出屬於台灣的風格。

更因為閱讀的不受限,因此建築更需要許多不同閱歷的人一同參與和完成,因為每一棟建築物裡頭,不會只住著建築師,還包含各行各業的人,他們的體會與經歷,更是需要這般多面向參與和碰撞,才能做出更棒的建築,給予身在這塊土地的人們居住,去感受此時此刻的台灣。


Pinterest(2015/12/06 半畝塘專家訪談 ):https://www.pinterest.com/nutcpostgraduat/苗栗蕉埔-半畝塘專家訪談/
半畝塘網站:http://www.banmu.com
半畝塘臉書:https://zh-tw.facebook.com/banmu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個人言論如有不當之處,煩請告知,將予以刪除,謝謝!

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

[專訪] 半畝塘執行秘書、建築事業部 Part2




Q5.在建案完成後,後續的維持有辦法保持初衷嗎?


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,因為面對不同的業主,不同的消費者、使用者,會有不一樣的需求,例如住宅的案子,那就是很深長的陪伴,如果說像是寺廟或是會館,當建築物完成之後,我們把它交給業主,維護的責任就落到了業主的身上。


曾經詢問過公司內部的行政總監,關於曾經接手的案子哪一個是目前維持的最好的?他告訴我是菩薩寺,它算是很早期的建案,後面沒有遇到維持更好的例子,因為師父就住在裡面,他是針對師父設計的,所以只要他還住在裡面,他就會持續維持當初設計時的樣子。如果是會館等的商務空間,就要看業主,因為有時候交給業主了,總不好再回去跟業主說,你應該要怎麼樣做;如果是住宅,就會持續跟住戶有些接觸,但也會有當住戶將房子轉賣了,而少了接觸的情況。


如果一開始能夠找到理念相對應的住戶,後面在使用上會相對簡單,半畝塘其實最後連業務、客服都是自己的人,因為你在前端交付價值的時候,必須溝通的很清楚,後續運作過程才會是相對簡單的。我們常常在說,我們不是在談價格,是在談價值,後來來找我們的業主其實也是因為認同我們的想法與文化內涵,才找上我們,目前99.9%的顧客都是主動來找我們的業主。



Q6.關於食物森林?


食物森林是一個當代的議題,其實我們最近在關注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想法,是關於可食地景,這個想法的脈絡其實很早就有,從前在農家時期,門打開就可摘採九層塔、辣椒,那就是一種可食地景。


延伸到半畝塘,我們會去思考它是被美化、是被處理過的。2008年金融海嘯,開始有人在設計景觀的時候,積極的去思考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,如何去創造食物生產的可能性?


食物的生產一般都講單位平面面積,而食物森林是複層、層面的概念,可能先種了一棵果樹,果樹上攀附著藤蔓型蔬果,果樹下面再依附著小型的蔬菜,它其實就把單位的生產面積擴大了,因為不同的食物,吸取的養分跟回歸到自然的狀態不一樣,所以當它有一個機會找到平衡的時候,就能在地狹人稠的地方,創造一種兼具可食、經濟與景觀的做法,也就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趨勢。


Pinterest(2015/12/06 半畝塘專家訪談 ):https://www.pinterest.com/nutcpostgraduat/苗栗蕉埔-半畝塘專家訪談/
梧桐基金會網站:http://www.wutong.org.tw/tw/
梧桐基金會臉書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WuTongFoundation/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個人言論如有不當之處,煩請告知,將予以刪除,謝謝!

[專訪] 半畝塘執行秘書、建築事業部 Part1



Q1.在種籽設計的訪談中,我們透過淦克萍總監得知大平窩村這個案子,是將二十四節氣的概念融入建築當中,當初是如何構想的?


以半畝塘來講,談的建築是節氣建築,但其意涵不是去蓋出一棟叫驚蟄、叫春分或是叫雨水的房子。是在談人在宇宙的關係是什麼? 跟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?將實際的做法延伸過去,就必須考慮到風向和日照,以及人跟環境怎麼在這個界面中作親近, 而且在環境裡是恰當、合適的。

半畝塘在這十幾年做建築的過程中,慢慢的摸索、漸漸有些收穫,像是我們會談節氣,怎麼透過這些東西去連結這個環境。是在談建築設計跟施造之外背後支撐的哲理、哲學,當然還要衍伸出作法,所以這是我在建築這個行業裡面慢慢摸索跟思考出來的印象。  



Q2.如何找到屬於台灣建築的設計風格?


一個城市要有文化的底蘊起碼要超過半個世紀,而台灣的歷史記載才四百多年,還包括我們祖先是海盜,所以這個文化的前後其實是在一個強取豪奪、生吞活剝的情況下度過。

在接觸到西方文化的二十世紀,看到日本摩登帶來的衝擊,我們就快速地往那邊靠攏。在選擇的過程當中,很快選擇了看起來單價很高的選擇,但是久了之後,卻發現那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。對半畝塘來說也是,十八年來,錯過很多事情,也在過程中不斷的修正,可能當初覺得這樣做很不錯,但後來下一個案子  卻決定不要再這樣做了。


台灣在整個世界的歷史當中,遇到很多看似對我們不利的狀態,像是主題性不清楚,源自於有著很長的歷史包袱;像是使用筷子這件事(日本人也會用),好像也不一定能代表台灣自己;在台灣常常看到歐式或是英式花園,可是這兩種景觀的做法都是在溫帶地區,不是屬於台灣的特色,在亞熱帶地區要怎麼做,沒有人會告訴你答案。那能代表台灣的到底是什麼?


這件事情困擾著很多台灣人,然而這並不是這麼值得恐懼的事情,因為那是你血液裡的一部分。但血液以外,在這塊土地、在此時此刻,活在這個空間裡面,應該還有麼東西是可以去學習的。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學習的過程當中,教育教我們去閱覽、去背誦,可是它沒有讓你回到當下,此時此刻的自己。


從這塊土地去發現(汲取靈感),有多少建築師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件事。他們用的線條、他們談的美學,說穿了這跟國外的主題一樣,像是早期的半畝塘做了很多清水模的東西,卻沒有去思索台灣跟清水模的關係。爾後開始去發掘在地自然建材,去尋找什麼樣的材料最符合台灣,成為此時此刻的我們最關心的事。

我們做建築的靈感,是從土地印象而來的。因為要做跟自然有關係的理念,所以把建構的環境稱做「第二自然」(仿造自然環境的人工造景)。它的印象是來自第一自然(原始自然環境),所以我們做跟台灣意象連結的簡單的設計,貼近台灣味,找回自己對土地的那種認同感,而不是蓋巴里島或是地中海特色的建築,如果說台灣的建築都能這樣做的話,就很漂亮了。




Q3.執行建案的過程中,曾經遭遇過哪些困難?


1.理念的差異


大平窩村準備開發時,施工單位擔心大水會帶來崩塌,想整治前面的野溪。從路口開始往下做野溪整治工程,做了之後,建築師勘查完,就去拜託可否暫停施工,因為這條野溪是貫穿村落的重要意象,當它變成一個混泥土的大水溝,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。暫停施工後,半畝塘花了一筆錢去做生態工法,以大小石頭堆疊成溝渠,石頭間的孔隙提供植物的生長、成為小動物的家。


跟不同的單位接洽,思想上會有程度不同的認知差異,在處理環境議題的時候,如果沒有思考到太多的面向(沒有顧慮到長遠的發展),之後的執行會較為困難。

2.整合的難處


在談節氣之前,先提到「建築不應該只有建築人去做建築」的概念。像是組員培凱,他就不是建築科系出身的。


這個概念是由半畝塘的理念出發,像是半畝塘名片上面講的是環境整合,建築只是其中一個項目而已,它並不是全部,因為裡面有很多是生活。要談環境,須要熱愛並認同腳底下的這個土地,像每個案子,也不一定要說案子,就是平常在做的事情。


半畝塘接案子不只是畫圖,也做施工。早期只有設計與繪圖,由其他廠商施工之後,才發現做出來的東西與原先的想法都不一樣了,完成之後人家如果說:「這是半畝塘設計的。」無形中會形成一個傷害。


整合其實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,因為以目前的產業現況來說,其實是分工的狀態,像是景觀會找景觀設計師、建築會找建築師,那室內的部分就是找室內設計師,圖地或是後端的營運 ,可能又跟前面的這些人完全沒有關係,所以難就難在一致性很低,當一致性低的時候,就找不出他到底要做什麼,就是找不到屬於台灣生活的主體性。因為會被很多的產業切割掉、有很多不同意見,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同的人,給你不同的意見,他可能是很多人的智慧,但就少了主題性這件事情。


以半畝塘來說,目前大約經營十八年左右,從做設計開始,漸漸整合到景觀、施工、營造,到現在剛好把這個產業走完一圈,所以大概知道怎麼做,可是怎麼把它做得到位,對這個產業來說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目前都還在持續地學習,只是相對於外面的產業環境,(半畝塘)其實已經比較好了。


Q4.如何找尋創作靈感?


閱讀,不是只有在書本上閱讀,像是透過實際閱讀果園(體驗採果),而對丘陵地適合種柑橘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。要吃,就要親自去摘,親手去體驗這件事情,是非常重要的。 生活中的閱讀將更容易轉化成自己記憶的一部分,因為那最真實。


像剛剛去看水塘,就特別有意義,我們可能是第一次看到,可是對這裡的居民來講,是一輩子都在使用。這就是最有趣、最有意義的事情,也許我們現在可能沒有辦法去理解,那個埤塘為什麼要這樣做,可是如果我們用閱讀的角度去看,這個埤塘的背後有屬於它的故事,故事背後可以找到很多深刻的訊息,看到祖先跟土地怎麼和平共處就是一種智慧。



Pinterest(2015/12/06 半畝塘專家訪談 ):https://www.pinterest.com/nutcpostgraduat/苗栗蕉埔-半畝塘專家訪談/
半畝塘網站:http://www.banmu.com
半畝塘臉書:https://zh-tw.facebook.com/banmu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個人言論如有不當之處,煩請告知,將予以刪除,謝謝!



[心情感言] 我的食物森林第一課


Vita 撰文

一開始,只是在做農學訪談工作的行前準備,點選一些網頁連結後,「食物森林」四個字突然映入眼簾,好陌生的一個名詞啊!究竟什麼是食物森林呢?在好奇心的驅使下,開始進行相關資料的搜尋。

原來食物森林的概念是從美國西雅圖傳遞到台灣來的。早期人類從森林中取得食物來維持生命,隨著時間的推移,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漸漸被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所取代,「低頭族、忙碌、焦躁、疏離」成為都市生活的新興代名詞,當空汙遮蔽了原本的藍天、當喧囂取代了原本的寧靜、當原本健康的身體發出大小病痛的警訊,人們逐漸意識到,該是改變的時候了!

要完全回歸早期農耕生活的場景似乎是癡人說夢,然而在都市創立一座世外桃源,則是一個不錯且可行的選擇。食物森林的概念,便是在都市或近郊的閒置空間中,打造一塊仿效天然森林的可食地景,這片「都市叢林」從空間規劃到應該種植的什麼樣的農作物,均由參與的志工們,共同執行、並維護環境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這個公共空間所種植的農作物,不只歸種植者所擁有,而是居住在周遭的住戶、甚至是遠道而來的外地遊客,都能一同分享成熟的蔬菜和水果。

打造食物森林的初衷,不僅僅是為了環境生態,更是凝聚民眾向心力,聯絡情感的絕佳方式。與眾多執行環境保育的單位一樣,食物森林的概念也遭受到許多質疑的聲浪,例如有些價值觀不同的民眾不事生產、只想坐等收成;以及在都市裡種植農作物,會不會種出「有毒蔬果」等問題。

號召眾人的力量,以實際的作為和意念傳達的方式,提倡「共同勞動、共同分享」的觀念,當團結的正向力量逐漸壯大,想要不勞而穫的人,自然就會逐漸減少;在種植蔬果前,請教農學領域的專家,以專業儀器來檢測土壤有沒有遭受汙染,就能確保種植出來的農作物安全、健康又無毒。

執行任何事物,總有它的困難點所在,遇到問題的同時,也必須具備解決困境的能力,有時候事情的難度,不是三、兩天或是一個人就夠解決的,但是當有一個人願意開始努力,且將他/她的意念傳達給第二個、第三個人知道的時候,這個組織將會越來越龐大,原本窒礙難行的困境,就有突破的可能。

一個意外的開始,讓我接觸到食物森林資訊,資料蒐集、了解它的內涵,是我的第一堂課,至於下一堂課呢?就是親身參與食物森林的體驗過程了吧!


Pinterest(2015/12/06 半畝塘專家訪談 ):https://www.pinterest.com/nutcpostgraduat/苗栗蕉埔-半畝塘專家訪談/
梧桐基金會網站:http://www.wutong.org.tw/tw/
梧桐基金會臉書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WuTongFoundation/
聯合新聞網《食物森林/模擬生態 誰都能種、收成共享》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7314/1189990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個人言論如有不當之處,煩請告知,將予以刪除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