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

[專訪] 半畝塘執行秘書、建築事業部 Part1



Q1.在種籽設計的訪談中,我們透過淦克萍總監得知大平窩村這個案子,是將二十四節氣的概念融入建築當中,當初是如何構想的?


以半畝塘來講,談的建築是節氣建築,但其意涵不是去蓋出一棟叫驚蟄、叫春分或是叫雨水的房子。是在談人在宇宙的關係是什麼? 跟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?將實際的做法延伸過去,就必須考慮到風向和日照,以及人跟環境怎麼在這個界面中作親近, 而且在環境裡是恰當、合適的。

半畝塘在這十幾年做建築的過程中,慢慢的摸索、漸漸有些收穫,像是我們會談節氣,怎麼透過這些東西去連結這個環境。是在談建築設計跟施造之外背後支撐的哲理、哲學,當然還要衍伸出作法,所以這是我在建築這個行業裡面慢慢摸索跟思考出來的印象。  



Q2.如何找到屬於台灣建築的設計風格?


一個城市要有文化的底蘊起碼要超過半個世紀,而台灣的歷史記載才四百多年,還包括我們祖先是海盜,所以這個文化的前後其實是在一個強取豪奪、生吞活剝的情況下度過。

在接觸到西方文化的二十世紀,看到日本摩登帶來的衝擊,我們就快速地往那邊靠攏。在選擇的過程當中,很快選擇了看起來單價很高的選擇,但是久了之後,卻發現那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。對半畝塘來說也是,十八年來,錯過很多事情,也在過程中不斷的修正,可能當初覺得這樣做很不錯,但後來下一個案子  卻決定不要再這樣做了。


台灣在整個世界的歷史當中,遇到很多看似對我們不利的狀態,像是主題性不清楚,源自於有著很長的歷史包袱;像是使用筷子這件事(日本人也會用),好像也不一定能代表台灣自己;在台灣常常看到歐式或是英式花園,可是這兩種景觀的做法都是在溫帶地區,不是屬於台灣的特色,在亞熱帶地區要怎麼做,沒有人會告訴你答案。那能代表台灣的到底是什麼?


這件事情困擾著很多台灣人,然而這並不是這麼值得恐懼的事情,因為那是你血液裡的一部分。但血液以外,在這塊土地、在此時此刻,活在這個空間裡面,應該還有麼東西是可以去學習的。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學習的過程當中,教育教我們去閱覽、去背誦,可是它沒有讓你回到當下,此時此刻的自己。


從這塊土地去發現(汲取靈感),有多少建築師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件事。他們用的線條、他們談的美學,說穿了這跟國外的主題一樣,像是早期的半畝塘做了很多清水模的東西,卻沒有去思索台灣跟清水模的關係。爾後開始去發掘在地自然建材,去尋找什麼樣的材料最符合台灣,成為此時此刻的我們最關心的事。

我們做建築的靈感,是從土地印象而來的。因為要做跟自然有關係的理念,所以把建構的環境稱做「第二自然」(仿造自然環境的人工造景)。它的印象是來自第一自然(原始自然環境),所以我們做跟台灣意象連結的簡單的設計,貼近台灣味,找回自己對土地的那種認同感,而不是蓋巴里島或是地中海特色的建築,如果說台灣的建築都能這樣做的話,就很漂亮了。




Q3.執行建案的過程中,曾經遭遇過哪些困難?


1.理念的差異


大平窩村準備開發時,施工單位擔心大水會帶來崩塌,想整治前面的野溪。從路口開始往下做野溪整治工程,做了之後,建築師勘查完,就去拜託可否暫停施工,因為這條野溪是貫穿村落的重要意象,當它變成一個混泥土的大水溝,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。暫停施工後,半畝塘花了一筆錢去做生態工法,以大小石頭堆疊成溝渠,石頭間的孔隙提供植物的生長、成為小動物的家。


跟不同的單位接洽,思想上會有程度不同的認知差異,在處理環境議題的時候,如果沒有思考到太多的面向(沒有顧慮到長遠的發展),之後的執行會較為困難。

2.整合的難處


在談節氣之前,先提到「建築不應該只有建築人去做建築」的概念。像是組員培凱,他就不是建築科系出身的。


這個概念是由半畝塘的理念出發,像是半畝塘名片上面講的是環境整合,建築只是其中一個項目而已,它並不是全部,因為裡面有很多是生活。要談環境,須要熱愛並認同腳底下的這個土地,像每個案子,也不一定要說案子,就是平常在做的事情。


半畝塘接案子不只是畫圖,也做施工。早期只有設計與繪圖,由其他廠商施工之後,才發現做出來的東西與原先的想法都不一樣了,完成之後人家如果說:「這是半畝塘設計的。」無形中會形成一個傷害。


整合其實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,因為以目前的產業現況來說,其實是分工的狀態,像是景觀會找景觀設計師、建築會找建築師,那室內的部分就是找室內設計師,圖地或是後端的營運 ,可能又跟前面的這些人完全沒有關係,所以難就難在一致性很低,當一致性低的時候,就找不出他到底要做什麼,就是找不到屬於台灣生活的主體性。因為會被很多的產業切割掉、有很多不同意見,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同的人,給你不同的意見,他可能是很多人的智慧,但就少了主題性這件事情。


以半畝塘來說,目前大約經營十八年左右,從做設計開始,漸漸整合到景觀、施工、營造,到現在剛好把這個產業走完一圈,所以大概知道怎麼做,可是怎麼把它做得到位,對這個產業來說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目前都還在持續地學習,只是相對於外面的產業環境,(半畝塘)其實已經比較好了。


Q4.如何找尋創作靈感?


閱讀,不是只有在書本上閱讀,像是透過實際閱讀果園(體驗採果),而對丘陵地適合種柑橘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。要吃,就要親自去摘,親手去體驗這件事情,是非常重要的。 生活中的閱讀將更容易轉化成自己記憶的一部分,因為那最真實。


像剛剛去看水塘,就特別有意義,我們可能是第一次看到,可是對這裡的居民來講,是一輩子都在使用。這就是最有趣、最有意義的事情,也許我們現在可能沒有辦法去理解,那個埤塘為什麼要這樣做,可是如果我們用閱讀的角度去看,這個埤塘的背後有屬於它的故事,故事背後可以找到很多深刻的訊息,看到祖先跟土地怎麼和平共處就是一種智慧。



Pinterest(2015/12/06 半畝塘專家訪談 ):https://www.pinterest.com/nutcpostgraduat/苗栗蕉埔-半畝塘專家訪談/
半畝塘網站:http://www.banmu.com
半畝塘臉書:https://zh-tw.facebook.com/banmu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個人言論如有不當之處,煩請告知,將予以刪除,謝謝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